当前位置: 首 页 学生天地 正文

《“亲历五十年”系列学术讲座(一):“择一事,终一生”——我与吉大考古的46年》讲座纪要

作者: 编辑:学生工作办公室 时间:2022-11-09点击数:


2022年11月4日上午,为迎接bwin必赢登录入口app官网考古学科创建五十周年,bwin必赢登录入口app官网研究生会、bwin必赢登录入口app官网团委隆重邀请了bwin必赢登录入口app官网、bwin必赢登录入口app官网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杨建华教授在正新楼1210会议室作了题为《“择一事,终一生”——我与吉大考古的46年》的主题讲座。讲座由bwin必赢登录入口app官网权乾坤老师主持,线上在腾讯会议同时进行。

讲座从七个方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图一 讲座现场


一、大学学习

杨老师于1975年入学,1978年毕业,属于工农兵学员。因值特殊时期,专业学习并不充实,更偏重田野实习。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进行第一次田野发掘时,杨老师通过对比河北与东北农村,认为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着两地消费观念的不同。张光直先生曾表示,古代有机连接各方面的关节已经丢失,我们看到的只是单独的个体。因此,杨老师认为我们在各地进行发掘时,要带着人类学的视角分析民风民俗,形成一个模式来连接各方面,进而复原社会。

在发掘过程中,杨老师受一位经验丰富的技工影响较大,收获颇丰。实习结束后,杨老师去北京参观学习,苏秉琦、严文明等先生为学生们讲授了相关知识。之后在黑龙江团结遗址进行了第二次田野实习。

1978年写毕业论文时,因老师要求学员写自己省份相关地的毕业论文,杨老师便将西团山文化作为自己的选题。

图二 吉大考古78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二、过外语关

大学毕业后,杨老师留校进入外语系学习了两年,并在全校文科教师外语考试中获得第一名。随后杨老师承担了诺曼·哈蒙德教授(Prof. Norman Hammond)的翻译接待工作,并圆满完成(图三)。外语学习也决定了杨老师硕士学习的方向为西亚考古。

图三 承担诺曼·哈蒙德在华期间翻译工作


三、过田野关

在山西白燕,杨老师实现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但因第一届学生是国家文物局田野培训班的学员,是各地的田野一线人员,杨老师对指导这些学员并不自信,经常跟在许伟老师身后,于是张忠培先生就将她调到另一处地点独立主持工作。在白燕遗址,杨老师建立起遗址内新石器时代陶器为基础的的年代序列,这次用实物建立编年序列的经验,对后来在无法见到实物的情况下,通过纸上的材料分析研究西亚考古有非常大的帮助。但在工地行政管理方面,杨老师认为自己一直不能妥善地处理各方面关系,所以一直没有更丰富的田野经验。杨老师对此感到遗憾。

图四 白燕遗址合影(左起杨建华、王克林、黄景略、张忠培)


四、外国考古的开始

杨老师硕士阶段的学习,是在林志纯和张忠培两位先生指导下进行的,林先生提供外国资料,张先生提供研究方法。杨老师从《剑桥古代史》的西亚部分和《近东新石器时代》(The Neolithic of the Near East)出发,并结合社科院考古所和剑桥大学的相关资料,将论文题目定在两河流域史前的彩陶文化。起初,杨老师打算将哈孙纳文化、萨玛拉文化和哈拉夫文化分别介绍并进行总结,但这更像讲义而不是论文。因此,杨老师以萨玛拉文化为主体,然后从关系与文化源流角度将哈孙纳与哈拉夫文化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小题大作”。论文答辩时,严文明与刘观民等先生评价论文“具有国际对话能力”。

杨老师认为,硕士、博士阶段是人生少有的能全身心投入到论文写作中的时间段,学位论文应当是将来的学术生长点,选题一定要慎重。

图五 向张忠培先生学习(左起朱永刚、张忠培、杨建华)


五、向外国学者学习

秉承着学了外国考古就要走出去与外国考古学者交流的观念,1991年,杨老师参加了美国新闻署邀请的多国合作项目,并参观了新墨西哥州的派克斯遗址(图六),收获颇丰。

图六 参观派克斯遗址

1993年,杨老师作为访问学者在剑桥大学向琼·奥茨博士(Dr. Joan Oates)学习两河流域史前考古,并结识了科林·伦福儒教授(Prof. Colin Renfrew)。伦福儒教授很赞赏杨老师将欧美考古学史介绍给中国同行的做法,并为其著作《外国考古学史》作序。《外国考古学史》是当时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欧美考古学历史的著作,是国内考古学者出国前了解外国考古的一条捷径。

图七 与琼·奥茨一家合影(左为琼·奥茨)

图八 与科林·伦福儒合影


六、两河流域研究的成果与转向

1993年,杨老师出版了《两河流域史前时代》,并于1999年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两河流域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走入了困境:从1981年杨老师读硕士开始,两河流域战争不断,考古发掘无法持续,得不到新的材料,且随着英美以外的其它欧洲国家考古学者的加入,只懂英语已经无法全面收集资料,限制了自己的研究。因此,在读博阶段,杨老师将主要研究方向转为了中国北方长城地带。

中国北方地区长城沿线青铜文化带在时间上分为夏代至早商、商周之际、两周之际和春秋中期至秦四期,在空间上分为西、中、东三段,杨老师的博士论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则以第四期的西(以陇山为中心的甘肃宁夏地区)、中(以鄂尔多斯高原、岱海为主的内蒙古地区)、东(以桑干河、燕山为中心的冀北地区)三段为研究对象。这一选题也得益于杨老师参与整理河北张家口白庙墓地的材料。白庙墓地是典型的东周时期冀北地区的遗址,将这一遗址与甘肃宁夏地区成功分期后,杨老师便决定以这一方向作为论文选题。在分期的基础上,杨老师还研究了文化带的形成、各地经济类型、葬俗等方面,使得博士论文十分丰满。从自己写作论文的经验出发,杨老师认为,我们在论文写作前,先要对自己的研究内容有五成把握。而在答辩评语中,张长寿等先生指出论文对于欧亚草原与中国的关系探讨地不多,河北北部与内蒙古的差异也没有区分,这些都成为杨老师进一步深入的课题。

图九 博士论文答辩合影(坐者左起朱永刚、魏存成、李伯谦、方起东、林沄)


七、从中国北方到欧亚草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杨老师介绍了新世纪以来自己在剑桥大学、内蒙古各地、旅顺博物馆、米努辛斯克博物馆、06年陕西-内蒙-河北考察和匹兹堡大学等学习研究经历,丰富了以前在书本上得到的资料。

图十 腾讯会议会场

接下来,杨老师介绍了她关于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考古研究的三个阶段(由潘玲老师总结)。

第一个阶段是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指的是杨老师的博士论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后于2004年出版),这一研究建立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文化带的时空框架,细分为前短剑时期、短剑时期和后短剑时期,反映了中国北方从武士贵族到世袭贵族的变化过程,通过武器从西向东的传播和陶器与饰牌从东到西的影响,文化面貌逐渐统一为游牧文化带。这一研究,体现了张忠培先生所讲的三个变量:时间、空间和遗存,这三个变量融合起来,然后就是探讨遗存背后的人。

第二个阶段是对北方东周时期两种遗存的辨析。杨老师认为,北方文化带的文化因素是有差别的,如同水墨画一般,越往南则中原因素越多,北方因素越少,越往北则中原因素越少,北方和草原因素更多。据文献记载,中山国由白狄建立,找到残留的北方(戎狄)的因素,然后按照文化DNA追踪,从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直到关中,都可发现戎狄的因素。而内蒙古的遗存,属于当地古华北类型,就是胡。这一研究形成了《中国北方东周时期两种文化遗存辨析——兼论戎狄与胡的关系》一文,将中国北方细分为戎狄与胡两部分,冀北与内蒙古东周文化差别是狄与胡的区别。

第三个阶段是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交往。杨老师的博士论文是从中国北方看欧亚草原,这次便从整个欧亚草原看中国北方,系统梳理欧亚草原后再进行比较研究。在这方面,杨老师团队发表了很多专题论文,但是很难形成一个体系,因此杨老师便按照一定体系框架将这些论文综合成《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一书,这部著作入选社科成果文库,并获得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和教育部第八届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在本书中的结语部分,杨老师将中国北方和欧亚草原的联系分成东、西两个大圈,东圈是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区,包括河北地区、东北地区、蒙古东部和外贝加尔地区,这一冶金区延续上千年,最终形成了匈奴联盟。西圈则是内蒙古和甘宁地区,这一区域受西萨彦岭的米努辛斯克、阿尔泰山的巴泽雷克和天山的伊塞克湖等地区影响,最终形成丝绸之路。按这样的分区和分期来讨论中国北方和草原到底是谁影响谁的问题,才有科学的基础。

从本书结语出发,杨老师认为结语的书写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每章的缩写,这是最初步的;第二个层次则打破章节,总结文章解决的问题;第三个层次则像《金属之路》的结语,是一种升华。结语不是论文的缩写,而是升华,第三个层次不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但我们应当努力向前,不断靠近。


总结

讲座最后,杨老师回顾并感恩张忠培和林沄两位先生。她的第一门课就是接手林沄先生的《考古学概论》,并开设《外国考古学史》。在教学与科研结合方面,在80年代后期发表了《试论考古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及其方法》一文。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研究——构建时空框架,是纵轴与横轴组成的平面,是一付骨架。第二个层次是中层研究——全面历史复原,是立体的研究,赋予这具骨架以血肉。第三个层次是高层研究——历史发展过程的探讨,用因果关系串联起一个个立体的人类社会,探讨历史发展规律。

这三个层次的研究离不开良好的发掘记录。在学习西亚史前考古后,杨老师重新审视山西白燕遗址的F2,提出有毁器、用火和填埋净土的祭祀行为。第二个层次和第一层次的研究对资料的要求有所不同,这也是张忠培先生指出要两步并作一步走,将第一、二层次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全部收集的原因。发掘水平取决于研究水平,只有带着问题意识,才有可能找到相应的信息。

构建时空框架的基本方法是地层学和类型学,而杨老师现在认为类型学并不局限于第一层次。苏秉琦先生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通过鬲研究出商周不同源,《洛阳中州路(西工段)》通过墓葬的类型划分与分期,可以看出礼崩乐坏的过程,这是从类型学直接上升到历史的研究层面。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杨老师的研究从两河流域的史前时代转到中国北方的青铜时代,再回到欧亚草原,也是画了一个圈。


互动环节

演讲结束后,线上线下的听众纷纷向杨老师致敬,并就读书方法、类型学的学习、道与器、民族学调查和新疆中转站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图十一至十五),杨老师一一予以详细解答。

最后,大家向杨老师带来如此精彩的演讲表示感谢,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感谢杨建华老师提供的珍贵照片!)

图十一 现场学生提问

图十二 现场学生提问

图十三 现场学生提问

图十四 现场学生提问

图十五 现场学生提问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联系电话:0431-85167939

版权所有 2015 bwin•必赢官网登录入口-最新版app store下载 吉ICP备06002985号-1